欢迎来到中国化学会官方网站!

访问新版网站 | 关于我们

所在位置:中国化学会 > 期刊/书籍 > 书籍 - 中国化学会史 - 第七章 与时俱进 开创新天地(1992-2001年)
中国化学会史 - 第七章 与时俱进 开创新天地(1992-2001年)

              第七章 与时俱进 开创新天地(1992-2001年)

  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推动了我国化学研究全面恢复和发展。时代的要求如春雨滋润大地,化学学科的发展,又成为学会开拓工作的沃土。中国化学家做出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学会工作开始跨出国门,参加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尤其从90年代开始,化学领域的交流逐渐与世界前沿接轨。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伴随化学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开创一片新天地。
  1992年适逢中国化学会60华诞,隆重盛典在北京举行。

               一、庆六十华诞 迎化学新篇
  1992年恰逢中国化学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于8月23日在北京清华大学隆重举行。在北京的历届理事、参加华北地区五省市化学会议代表、第二届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学术会议部分代表及在京的化学研究机构、高校化学系有关领导共计400余人参加了会议。温家宝同志发来贺信祝贺,他说:“中国化学会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六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化学会在广大化学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化学人才,提高化学教育水平,促进化学研究、应用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时任理事长胡亚东作了“化学的进步——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60周年”的演讲,他认为,中国化学经历了启蒙时期、初级阶段、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化学会的作用是把化学科学、化学家和人类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是一种科学的社会活动,中国化学会的工作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张孝文、来自台北的化学会会长董世芬、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周大纾教授等赶来祝贺,并在会上致词,赞颂中国化学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共同祝愿化学会争取更大的进步;张青莲、王箴、卢嘉锡、严东生、唐敖庆、汪猷、张洪沅、张存浩、钱人元、田昭武、黄维垣、梁晓天等化学家赋诗、题词祝贺。化学教育、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电化学、无机化学等委员会分别著文回顾委员会的成立与发展历程。
  应大会邀请4位专家做了学术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张存浩院士:“双共振多光子电离方法——小分子的电子光谱和量子态分辨的传能”;台湾周大纾教授:“台湾化学研究之现状及发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院士:“C-60研究进展”;中国石化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大东院士:“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现状和发展动向”。
  这次大会也是40余年来,海峡两岸学会第一次共同庆贺中国化学会成立纪念。22位台湾学者出席了会议。
  在庆祝大会上还举行了中国化学会1990和1991年度青年化学奖颁奖仪式。

              二、 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服务会员
  中国化学会是学术性、民间性的团体。六十余年来,学会坚持民主办会的准则,依靠化学工作者,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组织。学会经历了恢复学术活动,逐步理顺组织后,开始了强化组织建设的历程。
  (一)理事会换届 由通讯过渡到直接选举
  1. 通讯选举完成换届
  1994年底第23届理事会任期将届满,当时学会组织工作正在逐步健全中,考虑到召开代表大会在经济条件方面尚有一定难度,而且要求代表到会在时间和经济方面也有一定难度,故决定,在各地学会遴选出代表后,理事选举采用“通讯选举办法”产生,召开两届理事联系会议,完成换届工作。随即当年12月26至29日在天津召开了第23、24届理事会联系会议。理事联席会议听取了王夔执行理事长的工作报告;公布了了由159人组成的第24届理事会,由29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选举了严东生、朱道本、陈懿、习复为理事长,聘请白春礼为秘书长。
  2. 召开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在当时理事采用通讯选举,不失为一种高效率、节约经费的好办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病。会员代表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代表间缺乏沟通,缺乏与理事候选人的详细了解会和沟通;学会章程修订缺乏详细研究和审议;更为突出的是代表对学会的任务难于了解、传达和监督。事隔12年,中国学会第六次全国还有代表大会于1998年11月10-15日在成都召开了。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和动员广大会员,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化学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而奋斗。会议通过了第二十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组成了第25届理事会,理事159人;第一次理事会又选举了常务理事29名,理事长4名。由宋心琦、黄本立、习复和白春礼担任,并分别任执行理事长一年。会议通过了费昌沛任秘书长。代表对理事会提出了希望,强调理事必须“理事”、要办实事的要求。在12年之后,代表大会修改了会章。新修订的会章有了较大的变化 ,反映在:会章依据了民政部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组织工作条例”做了较大的修改,其次是反映时代气息、适应学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会间,进行了学术报告、地方学会管理干部的交流,还颁发了1998年度青年化学奖。
  (二)健全组织 完善规章制度
  学会的组织机构也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健全、扩大。一些二级学科活动日趋活跃,不断充实,三级学科及交叉学科不断出现,为建立了新的专业委员会提供了基础,学会也为新的委员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化学会先后创立了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1991年),有序分子膜专业委员会(1995年,原名L-B膜委员会,2000年改为现名),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有机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1995年),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01年)等。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会工作规范化,理事会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新制定了“中国化学会期刊工作条例”(1999年)和“中国化学会国际会议工作条例”(1999年)。
(三) 立足会员 强调服务
  面对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由于会员变动很大,加之管理之手段落后,一度产生难于核实的情况,学会自1998年末起,根据会章和常务理事会决议开展了会员重新登记和换证工作. 2002年底告一段落。自1999年起,结合换发会员证手续,开始执行每4年缴费一次的办法,为会员和地方家会都减少了工作量,稳定和巩固会员的基本组织。同时在参加学术会议,赠阅刊物等方面尽量做到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以便让会员享受应有的权利。为会员做好服务。
  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为会员服务,而且要竭诚为会员服务,这是办好“会员之家”的核心。中国化学会根据会员的需求和本身的能力,逐步地、不断地、想方设法扩大对会员的服务。例如:定期向会员赠送学会机关刊物《化学通讯》;里所能及的帮助青年化学工作者获得出国交流的机会;在当时信息和经费都不充分的条件下,根据会员需要,交换了美国化学会出版的《Directory of Graduate Research》及《Chemical Research Faculties ——An International Directory》二书,很多会员来学会办公室查询。至此,2000年与英国皇家化学会(RSC)达成协议,中国化学会会员可以按6折购买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的部分刊物。根据团体会员单位需求,提供维护合法权益及咨询等服务。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中国化学会坚持以会员为本,突出会员在学会的主体地位,在学会经济拮据的条件下,尽力办好 “会员之家”。
  (四)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建立地方学会联系
  按照章程规定,地方学会接受地方科协领导和中国化学会的业务指导,由此中国化学会与地方学会建立了有密切的业务联系。中国化学会于1978年恢复学会活动后,每年均召开地方化学会干部工作会议一次,将化学会理事会的决议、学会的组织建设工作计划和发展会员以及代表大会学术年会的筹备工作等等主要工作均让地方化学会参与承担一些。使地方学会与中国化学会的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值得提出的是甘肃省的化学会沿袭历史传统,其名称为“中国化学会甘肃省分会”,直到办理地方社团登记时,改名为甘肃省化学会。

            三、开拓国际交流 化学会走向世界
  作为民间学术交流的主要渠道,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是学会的主要职责之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理事会注意到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重视学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努力加强与各国化学会的联系;抓住机遇,积极申办国际组织的重要会议在我国举行;努力促成中外化学科技工作者的多边学术交流;兼顾海峡两岸的化学交流,竭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学会除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领域外,还努力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合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 融入国际组织 发挥中国作用
  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国化学家开始走出国门,参加国际组织的大会,特别是1979年我国在IUPAC的席位得到恢复以后,中国化学会的代表积极参加了一些国际组织的活动。如IUPAC、FACS、IUCr、世界化学会会长会议、太平洋地区化学大会等。中国化学界开始努力走向世界。走进世界化学界最大、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有“化学界联合国”之称的IUPAC,这是中国化学界走向世界的标志。继黄维垣院<

中国化学会秘书处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街2号
联系电话:+86-10-82449177
邮政编码:100190


传  真:+86-10-62568157
网  址:http://www.chemsoc.org.cn


个人会员:qiaoqinzhao@iccas.ac.cn
学术交流:cmdeng@iccas.ac.cn
国际事务:hanlidong@iccas.ac.cn
化学竞赛:wlbai@iccas.ac.cn


学术奖励:yuehe@iccas.ac.cn
期  刊:haolinxiao@iccas.ac.cn
单位会员:wangyr@iccas.ac.cn
产学研合作与促进:binjiao@iccas.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中国化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797号

门户网站、会员系统、会议系统 技术支持:深圳市学术科技有限公司 www.sz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