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学会官方网站!

访问新版网站 | 关于我们

所在位置:中国化学会 > 期刊/书籍 > 书籍 - 中国化学会史 - 第八章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2002年—至今)
中国化学会史 - 第八章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2002年—至今)

          第八章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2002年—至今)

  经历了建国后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引导国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世纪之初,先后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给与高度重视,重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进一步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伴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化学学科和化学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
  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向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渗透。这门最古老,也是最有成效的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和潜力。与此同时,化学似乎被人们忽视,由此引发了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社论 “化学形象被用于其交叉学科的成功埋没”。 在这篇文章中,以生动的事实指出,“化学的目标是认识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都是科学事业中最重要的核心”。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正在渗透到生命、材料、环境、信息各个领域,“然而,这一学科却为它无所不在的能力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化学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和重视”。文章呼吁“化学家希望有更好的形象,它们就不能在谦逊和含蓄。化学家们确实应该帮助他们的专业化学会,告诉大学生、学校和媒体,化学研究中的突破能够带来什麽”。科学的发展正在推动化学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进入21世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对科学发展提出了强烈需求,综合国力的竞争已前移到基础研究,而且愈加激烈。体现在基础研究不断涌现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2]。我国的化学研究,已从不可控的碰撞反应扩展到定向、可控和高选择性的反应或分子剪裁;研究的对象,已从简单体系扩展到复杂体系,从无机扩展到有机和生命系统,从晶态扩展到非晶态,从正常态扩展到临界和超临界态;研究的化学过程,已从平衡态逐步转向非平衡态,从慢反应发展到快和超快(如飞秒)过程;研究的尺度,已从宏观向下延伸至单分子和单原子,向上延伸至介观(纳米尺度)离子和分子、离子聚集体;研究的视界,已从国内扩大到国际,从点扩大到面;研究的指导策略,不仅兼顾了短期和学科自身的利益,而且逐渐重视长远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白春礼:“化学的发展与化学会的进步”, 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七十周年的讲话)。
  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是基于会员自身的学科、专业、兴趣而成立的科学共同体。在学会的学术氛围内,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可以认为,学科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更具深度的交流平台,而学术组织恰恰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因此学科的发展是学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学术交流是学术组织的根本任务。纵观世纪之交的中国化学会,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 学术交流深化,营造年会 “品牌”
  国家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学术交流的深化,此时的学会已非昔日之比,化学队伍的庞大,学科的渗透,交流需求的迫切,摆在的面前。此时此刻,学会审时度势,寻求热点,重点突破,开始营造学会交流的“品牌”,一是适应国家需要,二是抓住年会,三是撰写进展报告,四是横向拓宽。由此而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一)年会声势浩大,逐步形成“品牌”
  学术交流是会员心目中的首要要求,在各学科的各种专业交流如火如荼、蓬勃开展的形式下,是否要加强化学整体领域的交流,宏观检阅化学在国内的发展呢,这个议题重新引起大家的关注。2002年11月中国化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第二十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学术会议要努力适应化学工作者的需要,学会要完善不同分支、不同领域、交叉学科的交流活动。根据会员知识层次、工作需求,组织相应活动。加强化学学术年会的组织工作,使之办成化学界最高学术水平科研工作的交流、洞悉最新学科发展动向、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场所”。为此,在秘书长组织下,专门进行了研究。决定发扬传统,发挥学科和专业委员会的作用,举办具有一定规模、号召会员踊跃参加、代表科研最新进展的学术年会。
  2004年4月,中国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成功地在长沙召开。成为中国化学会建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会议。这次年会出席者超过2100人(其中院士21人),来自496个单位,交流论文2512篇,设立专题分会场24个。从内容上,摆脱了传统的学科分布,更多的是迎和了国际上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从专题设置上不难看出今日化学的轮廓,其中不乏:绿色化学、纳米化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有机和高分子光电子材料、21世纪的应用化学、化学信息学,会议还专门增加了国防科技中的特种化学问题会场。 学术年会的高水平报告和研究论文,概括了中国化学研究的面貌,反映了当今化学研究的成果和水平。会议吸引了大批青年参加,研究生占会议人数的31%。会议中涌现出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展示出中国化学界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
  第24届学术年会成功的组织,成为以后活动的“模版”。为化学综合性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常规的学术交流中,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召开具有真正意义的、相当规模的年会,成为26届理事会工作的重心。为了解决学术年会与专业活动的交叉与时间安排的冲突,注意到学术交流的普适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学会做了大量的调整工作,进一步落实了年会逢双年召开,学科、专业会议在单年举行;总结经验,会务工作调整为承办单位负责;年会一般安排在高等院校举行。这些举措成为年会活动的模式。在此之后,2006年举办了第25届学术年会。学术内容更加充沛,上了新的台阶。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学会代表团及外籍、海外华人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年会。英国皇家化学会认为中国化学科学已进入全球科学网络,强调已视中国化学会为长期合作伙伴,对合作充满期待。美国化学会认为中国的卓越科学和科学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赞誉化学年会架设了中国化学界与国际化学界联接的桥梁。化学学术年会的影响在国内外不断扩大。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2008年7月在天津南开大学),再次刷新了会议规模的记录,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活动。与会者和论文在数量上都达到3千(包括31位两院院士)。美国化学会主席布鲁斯•伯斯坦(Bruce Bursten),英国皇家化学会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派克(Richard Pike)博士,德国化学会代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总编彼得•格里茨(Peter Gölitz)到会表示祝贺。美国著名化学杂志《化学研究评论》(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编委会也迎和年会移师中国,还召开了“中美合作化学研究生项目研讨会”。近30名国际著名学者应邀做了报告。
  年会主题伴随国家的发展蓝图和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成为时代的特色。第24届:新世纪的中国化学——机会与挑战;第25届:化学与社会 —— 化学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责任;第26届:化学与和谐社会。在第26届年会中,化学与社会论坛引人注目,五位院士、皇家化学会首席执行官、巴斯夫公司亚洲高管、公安及环保、安全部门的学者共同阐述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再次使人感触到,在构建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首先要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要促进人类与自然相的和谐。在人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化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化学工作者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深感自豪和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二)学术交流,更注重基础与应用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根本任务之一,是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体现会员权利的手段。
综观学会的学术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基础性和应用基础的学科的会议逐步系列化、规范化,并日益得到巩固和发展;注意到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几个方面的结合,推动了研究成果向工业的转化;适应新兴学科的确发展,开拓交流渠道;强调学科间的交叉,组织前瞻性的活动;重视西部地区化学教育,为探索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了贡献。
  1. 学科、专业委员会活动频繁
  在举行化学年会的同时,化学会注重学术交流普适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各学科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多种二、三级学科的学术交流。涉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育与教学各领域。据统计,2002年1月年至2007年底数据统计,举办学术交流活动124项,参加活动人数33670余人次,宣读论文计36160余篇。
  2.学会与企业合作办会,各得其所
  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学会开始受到企业的青睐,借此契机,迎来学会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为学术交流募集资金。开始为学科的发展、为会员服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德国巴斯夫公司的合作,获得了学术交流及青年的国际交流的支持。共同设立‘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国际会议交流基金’,用于资助中国科研人员到国外参加一些知名的国际科学会议。承诺每年资助10位。
 <

中国化学会秘书处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街2号
联系电话:+86-10-82449177
邮政编码:100190


传  真:+86-10-62568157
网  址:http://www.chemsoc.org.cn


个人会员:qiaoqinzhao@iccas.ac.cn
学术交流:cmdeng@iccas.ac.cn
国际事务:hanlidong@iccas.ac.cn
化学竞赛:wlbai@iccas.ac.cn


学术奖励:yuehe@iccas.ac.cn
期  刊:haolinxiao@iccas.ac.cn
单位会员:wangyr@iccas.ac.cn
产学研合作与促进:binjiao@iccas.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中国化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797号

门户网站、会员系统、会议系统 技术支持:深圳市学术科技有限公司 www.sz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