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近代化学科学在中国的发端和启蒙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徐寿(1818—1884)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奠基人。当时由于实验条件几乎没有,所以化学这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只能以传播为主,翻译的化学书籍出版了,学校中也有讲述,颇似文科的教学,以读书获取知识为主,谈不上实验,更谈不上研究。然而这种形式的启蒙却给以后中国化学的研究发展打下了基础。
直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化学的近代研究才在中国慢慢开始,主要是应用性的研究实验工作,基础性的工作仍然未曾出现。当时已有中国留学生,如高崇熙、黄子卿、杨石光、王箴等化学界的先驱开始于1925年先后在国外发表研究论文。带有研究性的化学教育也于20年代后期在几个著名大学如北大、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约10所大学中开始了。然而研究成果的局限于一些应用性零碎的工作。到30年代以后化学的研究工作开展的已经普遍。高崇熙、黄子卿、吴宪、庄长恭、曾昭抡、萨本铁等多位中国的化学先驱都有很多研究成果发表。这一时期化学家们在20年代末,为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带头”的贡献。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处于极为动荡不安的状态,辛亥革命、帝王复辟、军阀混战,几乎无宁日。就在20年代后期很短的相对安定的形势下,各大学的化学家们相继开展了正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化学学科即成立了两个一南一北的化学研究所。1931年九一八国难当头,这次却在爱国和民族热情的鼓舞下使得科学家们激发起一种“奋怒”的工作热情,1932年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国防化学”的呼声甚高,可见一般。
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从30年代初到抗日战争开始的七、八年间是中国化学教学和研究快速发展的时代。从由中国化学会创立的《中国化学会会誌》、《化学》和《化学通讯》三种刊物的内容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中国化学家们拳拳爱国之心和专心科学之志的欣欣向荣的气象。
中国化学会虽创建于1932年,在此以前自20世纪初在国外留学的化学家就已在欧洲(1907年,法国)、美国(1923年)、日本等地组织了多种所谓的“化学团体”,在国内也曾有中国化学会、中华化学工业会等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早期的学会组织都未能维持下去。然而研究这些组织可能对中国化学科学的成长发展很有历史意义。
从中国化学会的成立到抗日战争开始的五年多的时间内,学会的活动相当活跃,取得了很大进展。1932年学会成立后立即创办《中国化学会会誌》,刊载学术研究论文。1933年年创办《化学》杂志以刊载研究论文以外的各种有关化学教育,科普,进展,信息,化学工业以及化学出版等方面的文章。1936年又创刊《化学通讯》,主要刊登有关中国化学会各种活动的介绍等。以上三种刊物都是在条件较坚苦的情况下,坚持了近20年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术刊物是学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化学会自从成立之时起就非常重视学术刊物的出版工作,这是体现学术成果的最重要的形式。学术刊物在20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从30年代的三种刊物到90年代已发展出版19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创刊的,这体现了中国化学科学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是全面的。多种专科学报更反映了分支学科发展的迅速,19种刊物中有9种被SCI收录。
学会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出版学术刊物和组织学术会议。1932年化学会的成立就是在当时的教育部召开的化学讨论会上由几位化学家发起而开始的。第一任化学会的会长在198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50周年会刊上的序言中仍然对组织学术会议怀念颇深,充满感情。如今已快80年了,这位第一任会长也早已归于道山,然而他的理想、愿望和感情却在近20多年内非常成功出色地实现着。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由于它在展示、交流、促进学术成果的同时也把化学家们个人和集体的友谊联系起来,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化学会自成立时起就不停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无论抗日战争、内战都没有特别影响化学会的这项学术会议的组织召开,只是1966—1977年的“文革”才迫使学会组织会议的工作完全停止,然而自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后,化学会即刻组织了几次小型的分科的学术会议,并于1978年9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化学会第20届年会,这说明化学家们在被迫沉默多年后渴望学术研究交流的急切心情和他们的责任感。这次年会的学术报告是学会成立几十年后的论文数目最多的一次,此后的学术会议文化文的数目不断的增多,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化学会组织学术报告会是成功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会的工作非常快速的发展起来;出版学术刊物;组织学术交流;开展科学普及;办各种讲习班、培训班;组织化学竞赛;尤其在开展与国际交流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各种双边的,多边的,地区性的,国际性的大型和特大型学学术会议也都在中国召开,不断提高了中国化学科学发展的声誉,并为国际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这个新启蒙,后发展,快速前进的时代,化学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和老一代,新一代化学家的努力分不开的。其中老一代的扬石先、黄子卿、戴安邦、高济宇、吴学国、柳大纲、张青莲、卢嘉锡、王葆仁、唐有祺等多位老先生文革后如获新生,把他们的喜悦和激动感情高度注入到紧张地组织各种化学会的活动中去,令人感动,这又在促进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9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形势大好,中国化学会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其中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规模和频率都有极大的变化。如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AC)合作组织的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亚洲化学会联合会(FACS)合作的各种学术活动都蓬勃开展,获得了世界化学界的好评。其他多种国际性的化学家的活动更丰富了友谊与合作的内容。另外,化学教育,化学科普、化学国内及国际竞赛的组织也都频繁开展,取得了丰硕的结果。学会的工作多次获得各方面的奖励,是和学会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回顾中国化学会于1932年成立时经过近80年的种种坎坷和顺利的变化达到了今天的成熟境界,确实令人在怀旧的同时异常激动。在今天中国市场经济大浪潮中,中国化学会依然以他的从容不迫的姿态完成并发展各种学术活动,并取得好的成绩,令人敬佩!
胡亚东
2008.9.20
中国化学会秘书处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街2号 |
|
个人会员:qiaoqinzhao@iccas.ac.cn |
学术奖励:yuehe@icc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