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缘起与成立(1907-1932年)
十九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成功之后,文化,包括科学和艺术得到社会极大的认同和发展。不少经济强国各种学术团体的组建都曾经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英国早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组织起的“英国皇家学会”是现存历史最久的一个科学学术团体。分科的各种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纷纷于十九世纪中期在新兴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组织起来。就化学团体来说,英国化学会成立于1841年,法国化学会成立于1858年,德国化学会成立于1868年,美国化学会成立于1876年,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到1878年也成立了化学会。
如同现代科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一样,科学学术团体组织亦如此。
廿世纪初期,在欧、美、日等地攻读化学的我国留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纷纷倡议,组织中国的化学团体,以促进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在这些留学生所组织的化学团体中,最早出现的是1907年12月25日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该组织是由当时在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廿几位留学生李景镐、陈传瑚、俞同奎、吴匡时等创建。成立经过是:在1907年夏,李景镐首先发起组织化学团体,许多留欧学生表示赞同。后来陈传瑚考虑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若在国内成立总会需要较长的时间,建议先设立欧洲支会。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遂于当年12月2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历时三天的会议,制定了会章,选举出学会领导人,确定了学会的工作重点。1908年6月又在英国伦敦举行年会,开展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名词的命名工作和化学工业的调查工作等。这个学术团体曾于1908年编印过一本小册子,题为“中国化学会欧洲之会戊申年报告”,由时任书记俞同奎草拟,刊载了学会起源、工作报告、化学物质命名等内容及两帧照片。
到了1920年左右,留学美国的一些中国研究生,看到了国外学术团体的活动,同时也看到美国化学会特别活跃,对推动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于是化学界的一些同学们约在一起开了个筹备会,准备成立中国化学会,以此推动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但当时在美国已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成立于1915年),开会的人当中也有些人参加了科学社。有人便认为,化学会的会务可由科学社来承担,不必另成立化学会。此后,在纽约虽仍继续定期举行化学会议,但正式成立化学会一事却因而被搁置下来。其实,中国科学社本身业务就很忙,根本无暇分担个别基础科学学会的会务工作。1923年,留美学者庄长恭、李宝庆等33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化学会”,曾一度出版过报道化学界消息的刊物“化学梦”;并计划出版“中华化学会杂志”,拟刊载研究性论文,但未能实现。旅日的化学工作者,也曾发起组织过“中国化学研究会”。旅欧、旅美的化学工作者回国后曾在北平组织过中国化学会。除上述化学学术团体外,我国化学工作者还曾参与组织过“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等化工方面的学术团体。
上述各学术团体的幼苗,由于客观条件不足、人员流动较大等种种原因,均未能成长起来。就连最早成立于欧美的两个学会组织,也仅生存了两三年便自行停顿了。然而所有这些化学界前辈们的努力和经历,均为日后中国化学会的诞生,做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和组织方面的准备。
1932年8月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南京召开化学讨论会,讨论化学译名、国防化学及大、中学课程标准。来自全国各地曾经留学欧、美、日的学者丁嗣贤、王箴、王琎、巴文峻、戈福祥、朱骥、沈熊庆、吴承洛、吴沆、李方训、李乃尧、李运华、周萃禨、林大中、林继庸、邵家麟、胡安恺、姚万年、陶延桥、容启兆、徐宗涑、徐作和、时昭涵、倪则埙、高露德、张江树、张洪沅、张郁岚、张资珙、康辛元、陈之霖、陈可忠、陈裕光、曾昭抡、程瀛章、邬保良、叶峤、杨幼民、屠恂立、黄新彦、潘澄侯、郑贞文、郑兰华、戴安邦、戴弘等45人,在会议讨论过程中,一致认为,“九•一八”、“—•二八”事变日军侵占我国大片国土,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爱国的化学工作者应立即组织起来,共同为发展我国化学科学教育事业,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即于8月 2日下午,在南京中山门外灵谷寺,由王琎、黄新彦、李方训、戈福祥、邵家麟、李运华、康辛元、张洪沅、胡安恺、陈裕光等18人召开了筹备会。会上,除强调成立化学工作者永久性组织的必要性外,着重讨论了如何筹建学会的问题。他们中不少人曾是在境外成立的中国化学学术团体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有关人员首先分别介绍了在欧、美、日等地中国留学生组织建立化学团体的经过和情况。嗣后,就围绕着是恢复、合并已有的学会,还是选择成立较早的一个学会作为基础来加以改组这两种办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最后,大家都认为两种方案实行起来困难都较多,不宜采用,决定重新成立全国统一的学会组织,定名为“中国化学会”,推选黄新彦、王琎、陈裕光三人起草宣言和简章。
8月4日,国立编译馆宴请出席化学讨论会的代表,45位学会发起人应邀参加。宴会结束后,晚九时召开会议,会上公推王琎为临时主席,宣布了开会的意义,同时推选李运华为临时书记;会议通过了组织大纲。接着,由胡安恺提议:现在应该宣告中国化学会正式成立。经全体发起人赞成通过,中国化学会就此诞生了。
1932年8月5日下午一时,继续召开会议。王箴、王琎、戈福祥、吴承洛、李方训、邵家麟、倪则埙、张江树、张洪沅、陈裕光、曾昭抡、邬保良、黄新彦、叶峤、戴安邦等42名发起人出席会议。仍公推王琎为临时主席、李运华为临时书记,进行了选举事宜。投票选出陈可忠、陈裕光、丁嗣贤、曾昭抡、王琎、姚万年、郑贞文、吴承洛、李运华等九人为理事,黄新彦、戈福祥二人为候补理事。当日下午二时和次日下午六时,理事会两次召开会议,讨论了会务工作并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陈裕光、吴承洛、王琎三人。推选陈裕光任会长,吴承洛任书记,王琎任会计。会议通过了编辑发行《中国化学会会志》的决议,还通过了在学会下设立一些专业委员会,推选了委员人选。会址决定设在南京,并确定了中国化学会的英、法、德文译名等。
这次由教育部召集的南京会议,事实上是一次化学家代表大会,分布领域遍及京、平、津、沪、武汉、广州、苏、浙、皖、鄂、湘、闵、粤、桂、川、陕、绥等地,高等学校、科研和兵工单位45名留学生,他们经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启蒙,沐浴了欧美留学的风雨,深知“今之时代,非科学竞争不足以图存,非合作探讨无以致学术之进步”。他们认为“科学”是促使国家富强的关键,“交通以科学启之,实业以科学兴之,战争攻守工具以科学成之”。认为学会是国家文明的标志,“文明之国学必有会”。与会代表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三项任务:中、小学化学课程标准、统一化学命名和国防化学之外,坚决要求成立自己的组织――中国化学会。他们置原已存在的组织于不顾,坚定的成立自己崭新的组织——中国化学会,这是一桩非常重要、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
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与第一届理事们,在短短的四天内,先后召开了筹备会议、成立会议、选举会议和两次理事会议,从学会的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起草会章、创办会志等重要问题,直至学会的定名、译名、会址、经费等具体问题,都进行了讨论,做出了决定,为中国化学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巴黎创建“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到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可以看出,化学会的成立绝非偶然。它是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一群接受了近代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日军入侵,国难当头之际,怀着强烈的爱国、救国之心,本着高度之敬业精神,投入满腔热忱,以坚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责任心,以果断严谨的处事风格发起并组织而成。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和热情,中国化学会在成立之后的短短数年内,迅速组织起国内化学界的同仁,为抗日救国,为振兴民族化学工业,为发展化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为中国化学会的成长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中国化学会秘书处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街2号 |
|
个人会员:qiaoqinzhao@iccas.ac.cn |
学术奖励:yuehe@icc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