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学会官方网站!

访问新版网站 | 关于我们

所在位置:中国化学会 > 期刊/书籍 > 书籍 - 中国化学会史 - 第五章 改革开放 迎化学春天 (1977—1983年)
中国化学会史 - 第五章 改革开放 迎化学春天 (1977—1983年)

                                                  第五章 改革开放 迎化学春天 (1977—1983年)

  1975年元月召开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这是历史转折的前奏,使科技工作者有了向“四化”奋进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他十分关注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为此,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邓小平邀请科教工作者举行座谈会,听取专家的意见,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此后,重新建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和恢复了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晋升制度;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恢复了高考和研究生制度以及恢复学术委员会制度等等。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正是遵循邓小平整顿科教工作的设想来进行的。这个大会共有6000余名代表参加,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我国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纪元。邓小平在开幕式上阐述了两个重要观点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工作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澄清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制造的混乱,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邓小平思想理论,掀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1980年中国科协召开了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贯彻中央精神。在此期间,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划,注重了微观的、快速的和能量的各种基本问题,把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深层次的研究列入了规划,同时,还结合我国的资源和能源等问题开展研究,如催化、稀土、天然产物等。使我国的化学科学开始大发展。这期间我国的化学工作者出国交流、学习的人数骤增,国外学者也不断前来我国访问,一些国际组织与我国建立了联系。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了世界。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与化学科学相辅相承,先后组织两次盛会、改革创新、促进学会组织年轻化、先后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化学会取得了联系,并加入了化学国际组织,我国化学家已开始活跃在国际学术活动舞台中,中国化学会从此恢复了活力,迎来了化学的春天。

              一、 两次会议 恢复了学会的活力
   粉碎“四人帮”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化学会历史也翻开新的一页。1977年初我国化学界的前辈杨石先、柳大纲首先在化学界提出恢复化学会的问题。于是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决定中国化学会的工作人员和工作条件仍均由化学所提供,化学所继续成为中国化学会的挂靠单位。当时由所抽调了一位干部对国外学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负责和陈裕光、高济宇等前辈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并由柳大纲、张蕴珍去天津南开大学向杨石先校长汇报调研情况和一些化学界的意见,与杨石先理事长商讨理事会的恢复和准备工作,确定了 1978年召开一次化学会年会的想法和意见。
  1977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委员大会的时候,化学会邀请的历任理事和一些化学家参加,召开了第二十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会上,杨石先回顾了过去学会工作的成绩,怒斥了“四人帮”的破坏和对化学家的迫害。最后,他激动地说:“现在‘四人帮’被粉碎了。我宣布我们要及早恢复中国化学会的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于1978年第三季度召开一次盛大的年会。”此外,他还建议及早创办大、中学化学教育期刊和恢复化学各学科期刊,希望研究所、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多加支持。
  学会初恢复时,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活动仅在北京地区。针对当时会员的迫切需要,曾聘请化学界的学者,分别就“抗癌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进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量子化学基础”与“生物量子化学”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普及性学术讲座,深受有关科技人员和化学教师的欢迎,这是化学会恢复学术活动的前奏。当组织召开了两大盛会后,从此使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1. 延迟了12年的年会
  1978年9月11日至21日,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上海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是化学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会。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280名代表和200余名列席代表齐集一堂,其中有德高望重老一辈的学者、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也有后起之秀的中、青年工作者。年纪最长的为83岁的杨石先理事长,年纪最轻的不足30岁。这届原定于1966年召开的年会,由于“文化大革命”推迟了12年,在十年浩劫之后,大家能相聚在一起,使与会者更加感到亲切、兴奋。理事长杨石先亲自主持会议,他一再强调:“我们要抓住时机,恢复化学会的活动。我们要摸清被摧残后的化学学科现状,经过学术讨论,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
    大会首先对被迫害致死的学会原领导人与一些化学会的会员致以深切的悼念。接着,老一辈化学家向大会作了12篇内容丰富、水平较高的综述报告,使与会者受到教育和鼓舞。大会共收到540篇应征论文,经过评审选出的159篇论文,按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等5个组宣读。这些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比过去均有所提高。尽管遭到十年浩劫的干扰破坏,但不少工作仍然选题明确、作风严谨,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说明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不论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热爱与投身于化学工作中。
  关于化学科学的重要性和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问题,也是这次年会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大会总结时,杨石先理事长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化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代科学的特点之一是新的边缘科学的出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问题的综合解决。一些重大的边缘学科均与化学紧密相联,同时化学向其它学科的渗透也日趋广泛深入。必须正确认识化学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化学事业。”经过讨论,与会代表们认为,必须注意下述问题:一是理论和实验并重;二是注意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研究工作;三是开拓新的分支学科领域;四是广泛应用新技术;五是重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过渡。这五点重要论点,形成此后我们发展化学科学的思想基础。
  由上可见,中国化学会自建会以来,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广大会员始终把自己的工作与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在此次大会上,刚刚从波兰华沙归来的唐有褀常务理事向大会报告我国已经国家科委批准参加了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简称IUCr)时,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是我国化学界参加的第一个国际组织。唐有褀在会上还特别强调应贯彻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只有开放才能了解世界,加速我们的发展等语。这对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心有余悸的化学家来说,更加感慨万分!
  会议期间遵照老理事会的决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增补了本届理事,理事会共由155名理事组成。然后召开了理事会,杨石先仍为理事长;李苏、柳大纲、黄子卿、鲍奕珊、张大煜、高济宇为副理事长;鲍奕珊兼任秘书长;胡亚东、戴立信、苏勉增、楼南泉、张蕴珍等为副秘书长。
  在常务理事会上还议定了以下几个问题:从本届开始设立“青年化学奖”;“高分子”这门学科包括了“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因此,可统称为“高分子科学”;1982年将是中国化学会建会五十周年,大会讨论决定于1982年9月在南京市举办纪念活动,同时召开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将以学术报告和专题讨论为庆祝仪式;为加强国际间化学家的往来以扩大我国化学会的作用及影响,南京的大会可以邀请一些外宾参加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加深国际间的友谊。为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五十周年,总结、检阅我国化学科技方面的成就,决定编写《中国化学五十年》一书。
  这次年会之后,学会针对当时各分支学科的发展需要,组织了一些较大型的论文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例如:“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无机化学论文报告会”、“高分子学术会议”、“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金属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催化与动力学学术交流会”和“电化学学术会议”等。这些学术会议参加人数都在300人以上,宣读论文200篇左右。通过评选论文、学术讨论等活动,使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对本学科做了全面检阅,初步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的信息。这些学术活动后来都形成每两年召开一次的系列性会议。
  我国无机化学在“十年文革”中,许多基础工作被砍掉,科研队伍被迫改行,以致1978年年会征集论文中,无机化学论文为数不多。为此,学会决定由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无机化学论文报告会”,并在筹备过程中强调了要结合我国资源特点,要建立我国的无机化学基础工作,要解决我国建设中的问题。通过号召,在短短一年里,使不少部门的无机化学获得恢复与发展。会上宣读的论文有的紧密结合我国重大资源的综合利用,有的是基础研究,还有无机新材料的研究,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采用新技术的工作,以及生物无机化学等。会议期间还针对我国攀枝花钒<

中国化学会秘书处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街2号
联系电话:+86-10-82449177
邮政编码:100190


传  真:+86-10-62568157
网  址:http://www.chemsoc.org.cn


个人会员:qiaoqinzhao@iccas.ac.cn
学术交流:cmdeng@iccas.ac.cn
国际事务:hanlidong@iccas.ac.cn
化学竞赛:wlbai@iccas.ac.cn


学术奖励:yuehe@iccas.ac.cn
期  刊:haolinxiao@iccas.ac.cn
单位会员:wangyr@iccas.ac.cn
产学研合作与促进:binjiao@iccas.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中国化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797号

门户网站、会员系统、会议系统 技术支持:深圳市学术科技有限公司 www.sz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