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学会官方网站!

新会员申请 | 登录会员中心 | 关于我们

所在位置:中国化学会 > 通知公告(内容)
中国化学会2013年工作报告

姚建年 理事长

2014年1月21日 北京

各位常务理事:

感谢大家拨冗出席中国化学会第28届理事会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议。2013年,我们以提升学会能力为导向,扎实推进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进一步拓展学会发 展领域和空间,着力提高学术交流和服务创新的质量水平,着力提升学会服务社会和政府的能力。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支持 下,在广大会员和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各地方学会及团体会员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学会以及分支机构在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新进展。

下面,我向常务理事会作2013年工作报告,请各位常务理事审议。

一、 逐步推进组织建设,夯实十大组织基础

1、秘书长班子调整。2013年,基于工作需要,在常务理事会批准下,学会秘书长班子进行调整,同意刘维民辞 去副秘书长职务,增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杨国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夏春谷和学会办公室郑素萍为副秘书长。秘书长班子继续加强要求,定期召开 秘书长工作会议,讨论、执行、推动学会创新发展。

2、新成立三个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13年,经过论证和常务理事会批准,学会先后成立了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等3个分支机构,使得学会学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学会共设7个学科委员会和23个专业委员会。学会秘书处也进一步加强分支机构的联系和管理。从日常联络、学术会议申报、工作总结都进一步加强规范。为鼓励分支机构完善自身建设,2013年学会首次设立“优秀分支机构奖”,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化学教育学科委员会和分子筛专业委员会获奖。

3、建立青年和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促进人才成长,是中国化学会宗旨,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2013年,经过紧密筹备,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即将成 立。这是学会推进人才工作的大事。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民间组织,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 委员会”旨在展示女化学工作者风采,搭建女化学工作者共同进步的平台。委员会将在学会理事会的指导和秘书长的领导下,广泛开展面向女化学工作者的交流活 动;大力宣传女化学工作者的业绩,展现女化学工作者的职业魅力和风采,激励女性投身化学事业。“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面向国家当今和未来的中 坚科研力量-青年化学科技工作者,搭建专门开展青年工作的平台,促进青年交流,推动人才的成长。两委都制定了科学详细的工作条例和工作实施计划,相信一定能尽快的开展工作,成为全国化学工作者信赖的平台,有力的推动学会的人才工作。

4、成立比利时分会。经过充分酝酿和认真筹备,作为学会组织建设和会员服务领域的探索性工作,学会第三个海外分会-比利时分会于2013年10月在比利时那慕尔大学正式成立,苏宝连教授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廖力强应邀出席并致辞,姚建年理事长率学会代表团专程参加了分会成立仪式。

5、努力发展团体会员,扩大学会工作覆盖面。团体会员是学会工作覆盖的重要基础。学会着力调研团体会员单位的需求,加强团体会员的联络与服务,2013年新吸收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陶氏化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成为中国化学会团体会员单位。

二、 加强学术交流管理,建设学术交流品牌

2013年,中国化学会主办学术会议共计36项,包括8次国际性会议,参会人员2万余人次, 其中外籍专家667人次,会议论文1万3千余篇。

一些学科的系列会议已经成为国内重要学术交流品牌。在2013年举办的会议中,第七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第八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第十七次全国电化学大会等5个会议规模均超过千人,其中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第八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参会人数超过两千人。

1、加强学术交流管理

学会为大力支持提升学术交流质量,集中展示学术交流品牌优势,2013年全新上线了“学术会议”网页,并鼓励各分支机构统一使用学会自主开发的会议管理系统。2013年,共有第七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等6个学术会议使用该系统。通过系统与学会会员系统的关联,加大了会议的宣传,便捷会员的注册和优惠,使得参会规模扩大,管理更加及时。学会也根据会议负责人的反馈,进一步优化了学术会议管理系统。

2013年学会也加强对学术会议的管理与质量跟踪。这样我们也尤其注意到,仍有部分学术 会议没有执行《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对中国化学会会员予以注册费优惠;部分学术会议不能按照时间要求及时提交会议申请和会后总结;出于惯性,使用会议管理 系统的会议仍不多。学会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加强,也希望能得到各个分支机构或会议承办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在基于加强管理和质量跟踪的条件下,学会认真评估,在学会2013年工作会议上首次颁发“优秀组织奖”。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第八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第七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获得奖励。希望通过奖励鼓励各分支机构视学术交流质量为生命线,更好的为广大会员及全国的化学工作者服务。

2、筹备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将于2014年8月4-7日在北京市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北京大学承办。在年会的筹备过程中,主、承办单位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对年会的组织形式,尤其是学术设置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在各学科专业委员会的积极申报下,本届年会设立41个学术分会、10余个专题论坛,数量上前所未有。

目前,年会网站已经开通报名和会议论文的提交,各项会务工作也在紧张筹备中。

3、《2012-2013化学学科发展报告》撰写完成

受中国科协委托,学会继续承担了《2012-2013化学学科发展报告》的撰写工作。在筹备、撰写过程中,共召开专门会议7次,200余人次专家学者共同出谋划策,使得该书得以顺利面世。全书共23万余字,作者140人,其中包括17位院士。报告包括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由各学科专业委员会提供素材,涉及国内科学家近年发表的论文503篇,并专门选择与经济发展和民生相关的热点领域的8篇专题报告,是该报告编撰以来的重要突破。

三、 发挥学会民间优势,奖励杰出化学人才

2013年度学会共启动学术奖励5项,分别是: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和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目前五项奖励均已完成评审。中国化学会-中石化化学贡献奖拟将于春节后启动征集和评审。

五项奖励共获推荐候选人117名,经奖励委员会认真评审遴选,共授予23名学者。其中“青年化学奖”、“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和“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推荐的候选人有很大的提高,总数超过历年、历届。尤其是地方学会推荐奖励候选人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推荐人数较往年有所加大。

1、增设“中国化学会基础化学教育奖”。2013年,为表彰和激励广大中学化学教师致力于化学基础教育事业,学会增设了“中国化 学会基础化学教育奖”。本项奖励的基金由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程津培院士发起并给予首笔捐赠。希望通过基础奖的设立,更好的鼓励在化学基础教育教学方面做出成 就的优秀中学化学教师。该项奖励由化学教育委员会负责实施,目前奖励正在候选人征集推荐阶段。

2、制定《学术奖励管理办法》。随 着学会学术奖励的增多,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分支机构也已或筹备在所属领域内设置奖励。为此,学会秘书长班子专门制定《学术奖励管理办法》,对现有的奖项进 行整理规范,对新的学科专业委员会设立奖项审核备案,同时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学科专业委员会的领域内奖励予以展示,加大奖励的宣传,提升学会的学术 奖励的影响力。

3、编撰出版《化学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颁发三十年》。2014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将迎来颁发30周年纪念。为此,学会特意编撰出版了《化学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颁发三十年》一书,以示纪念。该书收录历届获奖人文章48篇,邀请资深的评委文章一篇。文集体裁丰富,获奖人通过自身经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抒发观点,相信会给予读者很大启发。目前该书已经正式出版,并将作为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的资料赠与与会人员。

4、积极承担人才和项目推荐工作。2013年度,学会还积极承担了一系列相关部委奖励推荐工作。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中,推荐两个项目参加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选;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荐1个候选创新群体;向中国科协推荐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2名,以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4名;在承担两院院士提名推荐工作中,推荐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值得一提的是,学会成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的首批试点单位,获得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直接推荐资格。2013年推荐3人参加科技部2013年度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评审,最终2人成功获得荣誉。

四、 谋求期刊整体发展,合作创办国际期刊

2013年,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整体呈现良好趋势。从2013年《JCR》指标上看,《催化学报》、《中国化学快报》、《高分子科学》影响因子突破1门槛。经学会常务理事会同意,自2013年,中国化学会成为《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主办单位之一。《纳米研究》加入学会期刊大家庭后,成为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1、举办期刊工作研讨会。两年一次的期刊工作交流研讨会于2013年9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学会顾问习复教授、周其林副理事长、安立佳副秘书长以及《中国化学》等18个中国化学会主办的期刊以及兄弟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代表共31人出席了会议。习复教授、周其林院士、RSC张大平博士作了大会报告,各刊代表就本刊两年来工作亮点进行了汇报,同时就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可行性开展了研讨。

2、中国科协期刊专项资助。继2012年《中国化学快报》获得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项二等奖后,2013年《中国化学》、《高分子科学》获得中国科协优秀国际期刊C类资助,每年50万元定向支持。另外《物理化学学报》、《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色谱》四刊也分获中国科协专项经费资助。

3、合作出版国际学术期刊。中国期刊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动参与国际期刊出版市场的竞争,学习先进办刊理念,促进期刊国际化进程, 2013年,中国化学会与英国皇家化学会开展合作,联合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出版两本国际学术期刊《无机化学前沿》(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和《有机化学前沿》(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此次期刊创办也是国内首次创新办刊模式,即合作单位按照投入比例,共同享有期刊所有权,共同参与期刊推广发展,共同享有期刊收益。英国皇家化学会将同时作为期刊的出版商,负责期刊的出版和发行。两本期刊同步发行,目前进展良好,首期将于2014年初出版。

五、 国际交流更加主动,彰显化学大国影响

1、积极参与国际组织

应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邀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Kazuyuki Tatsumi于2013年7月访问北京。在姚理事长与Tatsumi 教授的会见中,姚理事长感谢Tatsumi教授去年在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时代表IUPAC写给中国化学会贺信。 他谈到中国化学会加入IUPAC以来,积极参与IUPAC的各项活动。作为一个化学大国,中国化学家愿意在国际组织中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大贡献。Tatsumi访问化学会期间,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周其凤、张希,秘书长杨振忠,副秘书长帅志刚、吴凯、林金明等参加了会见。

第47届IUPAC大会和第44届IUPAC化学大会于2013年8月8日至15日在土耳其伊士坦布尔举行。副理事长周其凤院士率中国化学会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在大会举行的常务理事差额选举中,周其凤院士以155票(全票157)再次当选,并在其随后的常务理事会上当选7名执行局委员之一,连任常务理事和执委。来自61个国家的18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化学会代表团其他成员包括副理事长万立骏院士,副秘书长帅志刚、丁奎岭、刘正平、郑素萍,及梁文平、韩布兴、陈义、金国新、何嘉松、张灿等。

第十七届亚洲化学联合会(FACS)代表大会(17th General Assembly, 167GA)于2013年8月19-23日在新加坡国家会议中心(Resort World Sentosa)召开。中国化学会推荐的郭玉国研究员获得Distinguished Young Chemist Award 2013 in Physical Chemistry。

2、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

由中、美、日、德、英五国化学会与基金资助机构联合组织的第五届“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 (Chemical Sciences and Society Summit, CS3)于2013年9月在日本东京召开。副理事长周其林院士率团参加。本次论坛由日本化学会主办,主 题是“元素战略”,讨论能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中存在的元素化学方面的挑战,以及如何高效利用稀有元素和发展替代技术。目前,在美国举行的第四届高峰论坛白 皮书已经翻译并印制完成,第五届高峰论坛目前初稿也已完成。

3、两岸及国际友好学会往来

1)访问在中国台北的化学会。应在中国台北的化学会理事长邀请,姚建年理事长率中国化学会代表团一行6人于2013年4月访问台湾并出席两岸化学论坛活动。代表团访问了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台塑麦寮化工区等代表性高校、科研单位和化学化工企业,并与中国台北的化学会、各相关单位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加深了两岸化学界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2)与美国化学会续签合作协议。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张希院士于2013年4月 赴美国参加了美国化学会年会,并代表中国化学会与美国化学会签署了未来三年两个化学会间的合作备忘录。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化学会将进一步加强多方面 的合作与交流,包括组织能源、食品、水等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双边青年化学家讨论会,继续协调和组织好“化学科学与化学会高峰论坛”,加强职业发展与培训方面 的合作,以及编辑出版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年会期间举办的世界化学会主席论坛上,张希院士代表中国化学会做了“通过分享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化学进步”的主 题发言。

3)访问法国化学会并签署合作协议。2013年10月,应法国化学会邀请,姚建年理事长率中国化学会代表团访问法国化学会,并就两会共同设立“中法化学讲座奖”与法国化学会签订友好协议。按照协议,自2014年至2017年,中国化学会和法国化学会将共同设奖,每年交替奖励一名中国和法国的杰出化学家,并资助其到对方国家科研单位进行交流访问,以期寻求更深入的合作。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和法国化学会主席Olivier Homolle分别代表两会签署了协议。

此行应法国化学会邀请,中法化学会在巴黎第六大学举办了双边学术论坛,江雷院士、杨振忠秘书长和帅志刚副秘书长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并与法国化学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中国化学会还顺访洛桑高工和瑞士化学会,并与瑞士化学会就开展双边交流开展了初步探讨。

4)赴日参加第三次“中日化学会青年化学家论坛”。在日本京都举办的日本化学会2013春季年会上,举办了第三次中日化学会青年化学家论坛。中方代表团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罗三中等7名青年科学家组成。论坛主题是“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Elements and their Chemical Applications” 会议期间双方围绕论坛主题着重从若干元素参与的催化合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展开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中方代表团成员在论坛报告中充分展示了我们在相关领域内已有的积奠和显著的研究成果,展现出了高研究水准。

作为中国化学会与日本化学会合作协议内容之一,论坛轮流在中日两地举行。2010年、2012年分别在中国化学会年会上举行了两次(2011年由于日本地震取消一次)。

4、荣誉会士

作为将中国化学会打造成国际一流学会的整体目标的一项内容,2009年设立了中国化学会最高荣誉------荣誉会士称号。本年度共提名5人,经常务理事会投票获得通过4名,目前荣誉会士总数已达28人。2013入选荣誉会士分别是:Chad A. Mirki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David A. Weitz(Harvard University, USA)、Michel Che(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 France)、Peidong Yang(杨培东、Department of Chemist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USA)。

六、 创新化学奥林匹克,加强化学科学传播

1、化学奥林匹克

2013年起,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正式更名为“化学奥林匹克”。更名的目的在于,简化名称,增强社会传播度,强化活动的“奥林匹克”内涵,并与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保持一致,进一步增强化学竞赛活动的影响,提升社会对化学竞赛的认可,并对化学竞赛活动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陶氏化学成为化学奥林匹克官方合作伙伴,双方在2013年共同在该领域开展了系列合作,同时学会也对竞赛在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改革。自2013年起,竞赛试题采取电子传输取代以往的纸质邮寄,既进一步确保了试题的安全保密,也节约了开支。

2013年是中央五部委调整学科竞赛政策的第一年。本会认真执行文件的有关精神,审时度势增加了初赛奖励名额、扩大了决赛规模、制定了省级代表队选拔办法、调整了决赛考核办法、改变了集训队产生和选拔办法。使竞赛实现了平稳过渡。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于9月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举行,共有约11.5万学生参加,共颁发一等奖1118名、二等奖5415名、三等奖3732名。决赛历时6天,于12月3日在北京大学隆重闭幕。107名中学生获得了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一等奖,130名获二等奖,101名获三等奖。

第4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于2013年7月15~24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举行,有77个国家和地区的291名学生参加竞赛。中国代表队4名学生参加比赛,获3枚金牌;1枚银牌。

2、合作举办“全国高校化学视频大赛”

2013年,学会再次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合作举办“全国高校化学视频大赛”。举办大赛的目的是通过发挥大学生的智慧,通过视频这么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新渠道,把化学化工的魅力展示给公众,积极主动的塑造化学化工积极正面的形象。本次大赛共有80多所大学的120个作品参赛,经过6个多月的层层筛选,最后共有14个大学生团队入围并与14家企业共同创作全新的作品参加了决赛。获奖作品对大赛的主题“面向未来的化学”进行了完美的阐述,达成了大赛的核心宗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七、 夯实产学研基础,提升产学研能力

1、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

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经酝酿和研究,本年度学会产学研合作与促进工作委员会增选了副主任委员,吸纳了一批来自产业界和与产业技术开发紧密相关的高层主管,为委员会后续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2013年10月,产学研委员会2013年第三季度主任例会在重庆召开。会议就委员会运作模式和加强队伍建设等事宜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规划,会议还决定筹备出版《产学研通讯》(电子版)。

2、召开化学与创新药物主题产学研合作研讨会

“2013年中国化学会产学研合作研讨会”10月在重庆召开,这是产学研委员会的系列活动之一,与重庆市科委联合主办,4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10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围绕“药物设计与合成”、“绿色制药工程”、“药物质量控制”、“新药发现与产业化”等研究和产业领域,向与会代表奉上了15场精彩的专题报告,同时对会议收录的44篇论文进行了现场学术交流。

此次会议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药企及国外合作单位,整合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和技术平台资源,有力推动了重庆生物医药产业“政、产、学、研、资、用”的协同创新。本次会议也是委员会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3. 组织实施“环保部社会公益项目”

学会承担的环境保护部社会公益项目“化学品危害诊断、分类、暴露预测及名录研究”项目2013年度已基本完成。此外参与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的《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修正、更新、补充、删除等维护程序细则,以及《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标识信息技术要求(试行)》业已完成。

为防范化学品的无序使用和滥用、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2013年,学会与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合作开展了有关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方面的调研活动。活动得到众多跨国公司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共计收到41家跨国公司和国内化学化工企业的反馈,收到的反馈意见共计406条,5.8万余字。经整理、合并,凝练成涉及管理和技术2个层面的7个方向上50个专项的问题与建议分类,并提交环保部,受到管理机构的好评。

2013年9月,学会与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合作召开“2013年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单位的60余名专家与会,对涉及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全面、客观、科学的探讨。

八、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会员服务能力

2013年,学会在会员信息服务与网络化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参会人员的会员识别功能,大大提高会员识别准确率,使参会会员得到了应有的优惠;改进了群发邮件功能,使中国化学会与会员的交流更畅通;在此基础上,学会对化学工作者呈现出更高的凝聚力,2013年新入会会员1000余人。

为更加及时的发布学会信息,更加畅通的与会员保持联系,学会2013年开通了官方微信平台。建设并上线了化学奥林匹克、个人会员、团体会员等多个二级网页。

以上就是学会2013年工作的主要总结,请各位常务理事审议,并反馈意见和建议。

各位常务理事,回顾学会2013年的工作,我们自认为没有辜负广大会 员的期望,脚踏实地的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一些实事。但是我们也十分清楚,学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着力提升学会服务创新能 力,以加强学术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强打造学术交流品牌;积极承接社会化服务职能,更加主动地探索承担府转移的科技奖励、人才评价等社会化服务职能;以服务 创新人才成长为抓手,扩大会员基础,服务会员学术需求,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号召力。

2014年对学会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根据章程,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拟将于2014年下半年召开。我们一定要以学会十大为新的契机,建设团结高效的各级领导集体,进一步调整畅通学会运作机制,扎扎实实把学会推向新的高度。

各位常务理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调进一步简政放权,要求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需要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政府部门依法制定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 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科技社团参与科技体制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绝佳机遇。中国科协也已把推动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摆在 优先地位。中国化学会作为中国科协实施学会能力提升的首批获奖单位,一定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立足学会特点,把学会切实建设成高水平,有能力服务社会和 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现代科技社团。

与大家共勉!

春节将至,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马到成功!

发布时间:2014/1/25

中国化学会秘书处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街2号
联系电话:+86-10-82449177
邮政编码:100190


传  真:+86-10-62568157
网  址:http://www.chemsoc.org.cn


个人会员:qiaoqinzhao@iccas.ac.cn
学术交流:cmdeng@iccas.ac.cn
国际事务:hanlidong@iccas.ac.cn
化学竞赛:wlbai@iccas.ac.cn


学术奖励:yuehe@iccas.ac.cn
期  刊:haolinxiao@iccas.ac.cn
单位会员:wangyr@iccas.ac.cn
产学研合作与促进:binjiao@iccas.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中国化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797号

门户网站、会员系统、会议系统 技术支持:深圳市学术科技有限公司 www.sz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