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学会官方网站!

新会员申请 | 登录会员中心 | 关于我们

所在位置:中国化学会 > 通知公告(内容)
中国化学会2015年工作报告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

姚建年理事长

2015年1月22日北京

各位常务理事: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拨冗出席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受本届理事会委托,我向大家作中国化学会2015年工作报告,提请各位审议。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中国化学会第29届理事会执会的开局之年,也是学会各项工作取得创新突破、成绩显著的一年。2012-2014年在中国科协支持学会创新骨干工程“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一期项目支持下,学会得到了空前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国内领先的学术团体”的目标,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2015年,中国化学会再度获得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一等建设学会”,即2015-2017年三个年度每年300万的奖建资金支持,这是对学会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学会创新改革工作的巨大支持。2015年,学会围绕服务创新、服务社会与政府、服务科技工作者和服务自身发展四个能力,进一步聚焦改革难点,积极开展特色和品牌工作,全面抓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奖励、学术期刊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大力推进学会创新发展,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下面,我将围绕“四个能力”为提纲,总结学会2015年主要工作进展。

一、聚焦难点,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1. 扩大学术影响,稳步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和品牌效应

2015年,学会及分支机构共举办学术会议31项,参会人数达2.8万余人,交流论文1.6万余篇。其中11项学术会议参会人数超过千人,第八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第九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研讨会等参会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化学会与清华大学化学系共同组织的第十五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1千余位理论化学研究人员参会,其中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0位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会议规模和参会人数创历届大会之最。

本年度,学会继续完善“学术会议管理系统”并向各分支机构推广使用。“会议系统”与会员联动更加便捷,面向参会者信息交流更加顺畅,后台管理更加便利,逐步取得广泛认可。本年度共有15项学术会议统一使用学会学术会议管理系统,有力保障了学术交流的品牌化,会议组织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会议的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将于2016年7月1-4日在大连市举行,由大连理工大学承办。在各学科专业委员会的积极申报下,本届年会学术分会达到46个,再创历史之最。在组委会的严格把关下,分会设置更趋合理,学科覆盖更加全面。目前,年会网站已经开通报名和会议论文的提交,前期宣传已经启动,各项会务也在有序筹备中。

  1. 梳理学科发展,《2014-2015化学学科发展报告》撰写完成

受中国科协委托,学会继续承担了《2014-2015化学学科发展报告》的编撰工作。在理事会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学会发动各学科、专业委员会,以及各领域专家,梳理两年期间化学学科进展,研究热点、焦点及经济发展和民生相关领域,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撰写了20余万字研究报告,为中国化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为推动中国化学学科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 迎难而上,力推学术期刊集群化和国际影响力建设

学术期刊是学会发挥学术交流平台作用的重要载体。2015年,是学会期刊改革和实践成果检验的第一年,学会共主办或联合主办学术期刊达24种,其中SCI收录期刊达到15种,整体实力稳步上升。值得一提的是,与英国皇家化学会合作期刊“有机化学前沿”(OCF)和“无机化学前沿”(ICF)先后被Scopus和SCI两个数据库收录,已然成长为具有较好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期刊。与此同时,10种期刊影响因子实现增长,其中6种杂志超过1.0,参与Wiley-VCH共同创办的“亚洲化学杂志”影响因子突破4.5,与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达7.01。

继“有机化学前沿”和“无机化学前沿”后,聚焦材料领域的“化学前沿”系列第三本—“材料化学前沿(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正在有序推进,将于2016年4月起正式接收投稿;系列之四—“分析化学前沿(Analytical Chemistry Frontiers)”也已签订合作出版协议,即将推出。这将进一步扩大“前沿”系列期刊的受众范围,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化学领域的影响力。

2015年,学会召开期刊工作会议,研讨中国化学会学术期刊集群平台建设方案,学会期刊网络平台建设正式启动。中国化学会委托《物理化学学报》负责前期筹备工作,以学会现有学术期刊为基础,建设化学期刊集群(CCS Publishing),力求以集群化发展模式,克服现有期刊单刊发展的瓶颈和弊端,实现平台统一、信息共享、数据积累和跟踪分析各项功能。2015年底,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已完成搭建,2种期刊已完成数据导入,3种期刊正在进行数据导入端口配置。目前,正在进行对期刊集群网络平台的测试、意见反馈,并着手二次完善。

  1. 大力实施改革创新,学术奖励呈现新面貌

2015年中国化学会学术奖励机制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完善奖励规范管理工作、扩大宣传推广。例如:2015年4月启动“中国化学会奖励申请季”,同时开始学会四项科技奖励(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的申报工作,实施“推荐申请制”的创新申报机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申报人数明显上涨,候选人学术水平显著提升。本年度奖励申报工作正式启用“中国化学会学术奖励推荐/申报/评审系统”,申请人、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评审专家三方实现工作平台统一。据统计,本年度约计550人使用了该系统,其中包括170名奖励候选人,298名推荐人,55名函评专家及其分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系统”的开发使用不仅便捷了奖励的申报、评审、管理各个环节,利于掌握中国化学领域人才情况,实现统计、分析,更加精准、实时掌握化学人才状况。

另外,中国化学会学术奖励二级网址全新改版,整理增设分支机构设奖展示板块,加强学会奖励统一管理,着力提升学会奖励的整体性和显示度,同时促进学会各项奖励的质量和规范性。

  1. 积极承接科协项目和各项任务,拓展学会服务新职能

2015年,学会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十三五”规划、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等各项工作,并申请承担了多项“学会基础培育”和“学会改革创新”项目。承办的第十八期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秘书长沙龙以“学会专职人员聘任制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组织全国37家全国学会秘书长深入研讨学会职业化和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与实施途径;承办第十一期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发展论坛,邀请全国学会及地方科协代表参加,中国化学会结合承接科技部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实施情况,传授学术团体开展机构评估的有效经验,获得了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高度评价,显著提升了中国化学会在中国科协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二、提高“承能”能力,扩大社会影响,显著增强服务政府与社会能力

  1. 发挥学会优势,探索承能扩大试点新任务

众所周知,2014年中国科协首批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中,中国化学会因圆满完成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得到了高度评价,不仅成为中国科协 “承能”范例,同时也成为科技社团承能工作的标杆,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科技公共服务纳入了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国化学会受中国科协委托,牵头10家全国学会共同承担“人才举荐”项目。以此为契机,学会对奖励和人才举荐模式大力改革创新,在学会奖励获奖人中,筛选符合条件的人选,再以同行评议方式产生最终推荐人选。本年度,先后以此模式推荐了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协青年女科学家奖、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青年科学奖”等。这种“背对背”推荐模式不仅改变了以往学会推荐僵硬、被动的状况,更于学会自身人才体系有机结合,以举荐促人才,提升了学会自身人才体系建设。

  1. 扩大社会影响,针对社会关注热点勇于发声

针对社会关注热点,立足学会中立、公益立场发声,是学会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2015年,学会积极学习国内外经验,积极探索尝试发声方式,创建维护化学声誉新平台。例如,11月的一段时间内,中央电视台循环播放“我们恨化学”不当商品广告,错误引导公众对化学的认知,严重损害化学名誉,引起化学工作者及社会的强烈不满,造成恶劣影响。中国化学会及时反应,代表全国化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严肃批判,为化学发声,维护化学积极正面形象。公函引起中央电视台和化妆品公司重视,多次与我会沟通,致歉并撤销广告播放。此事在中国化学会理事会、会员和全国化学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新华网、新浪、网易等许多媒体予以报道,入选2015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1. 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再创佳绩,学会科普水平显著提高

2015年中国化学会继续成功组织“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系列活动。2015年8月举行的第2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于9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举行,共有约14万学生参加。决赛暨冬令营活动于11月29日-12月1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由安徽省化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承办,共有来自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339位学生参加。本年度中国化学会择优选拔4名队员参加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四名队员出色发挥,不但全部获得金牌,更分列本次国际奥赛总成绩前四名,创下中国队在化学奥林匹克国际竞赛史上最好成绩,在国际奥赛领域引发轰动。

利用此契机,学会进一步探索强化竞赛活动的科普内涵,巩固学会科普品牌。例如:组织4名国际奥赛金牌获得者参加公益科普活动,指导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体验化学趣味实验;利用“科技周”契机,继续推广“化学嘉年华”综合科普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举办“趣味化学实验体验”活动,吸引了4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6年,学会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整合资源,着力提高活动互动性和趣味性,力争更好的向青少年宣传化学知识,展示化学魅力,激发青少年的学习、了解化学的兴趣。

三、提升服务质量,扩展服务内容,努力开拓服务科技工作者新渠道

  1. 重视信息化建设,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稳步增加

2015年,学会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会员发展,努力夯实会员基础,提升为会员服务水平。个人会员方面,通过保障会员注册费优惠、改进会员邮件系统功能确保联络渠道通畅、加强学会官网和微信平台等建设措施,即便在没有学术年会的情况下仍新入会个人会员3000余名。单位会员方面,自十大以来,学会进一步理顺学会单位会员入会流程,更新完善《中国化学会单位会员管理办法》,2015年学会新增单位会员5个。

  1. 积极推动国际任职,扩大中国化学家在国际组织的话语权

2015年8月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48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理事会会议上,中国化学会助力副理事长周其凤院士成功当选IUPAC副主席。周其凤院士将于2016-2017年担任IUPAC副主席,2018年1月起将自动升任IUPAC主席。自1919年IUPAC成立及1979年中国化学会代表我国加入IUPAC以来,这是我国化学家首次当选IUPAC(副)主席,既是我国化学实力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也反映出我国化学工作者与国际同行互识、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

  1. 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探索助力化学人才成长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由中国科协于2015年立项,择优支持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或学会联合体具体实施,采用以奖代补、稳定支持的方式,大力扶持有较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帮助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成长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中国化学会获得中国科协立项支持,并于11月启动实施“海选”,共计收到来自145个单位的318名青年化学工作者申请。经过初评学科小同行集中评价和复评现场答辩方式,最终评选出6名“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学会将对入选的“托举人才”予以每年15万元资助,稳定支持三年,并根据“托举人才”实际需求,利用学会智力资源和学术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建立长效沟通、服务机制,全力助力人才成长。

  1. 关注化学实验室安全,探索特色继续教育形式

2015年,以化学工作真正需求为导向,学会加大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例如,鉴于化学领域的特殊性以及频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化学实验室安全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学会通过向国际友好学会、大型跨国企业借鉴,力主开发化学实验室安全培训,为后续的建立化学实验室安全标准打下基础。12月份,学会开展了“中国化学会会员日-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挑战赛”活动,旨在提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关注实验安全问题,形成“安全第一”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增强个人实验室安全主动意识。短短一周,学会共收到回复近7000份,充分说明科技工作者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也侧面体现了学会开展相关培训的重要性和必须性。未来,学会拟进一步组成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组,以期在人员培训,安全管理等领域,发挥学会独有优势,打造学会独有资源。

五、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协同发展,确保学会可持续发展

  1. 强化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本年度,中国化学会以承担中国科协学会发展基础培育工程“学会治理结构与职业化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加强和完善分支机构管理机制和监督办法,调动理事参与学会的工作积极性等。通过组织分支机构研讨,研究出台符合中国化学会实际需求的《中国化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邀请全体理事担任“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集体研讨学会重大事务等途径,着力提升理事对学会工作的参与度,取得阶段性成效。学会秘书长班子加强工作力度,本年度共召开5次秘书长工作会议,研讨、推动学会创新发展。基于工作需要,先后增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研究员为副秘书长。

  1. 上下联动,注重与地方学会协调发展

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实施,意味着学会工作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和工作内容的拓展,这更加要求中国化学会与地方学会认真对接,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和路子。2015年12月,中国化学会首次举办地方学会理事长联席研讨会,邀请中国化学会理事长集体与各地方学会理事长一起,以“学会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探讨学会改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研究新形势、新机遇下学会间的联动机制和协调发展。

  1. 扶持建立西部化学会联盟,推动地方学会均衡发展

针对地方化学会“东强西弱”的不合理现象,本年度,学会专门召开“中国化学会关注西部化学发展论坛”,组织7个西部省(区)的省级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参加讨论,重点研讨如何在中国化学会层面上推动西部学会的健康发展。试点性成立“西部化学会联盟”,集聚力量,共求发展。中国化学会在此基础上设立西部工作站,搭建学习平台和信息平台,加大对西部化学会支持力度,促进西部化学会能力建设,稳步推进西部化学科研、教育和产业良好发展。

六、改革创新,提升能力,2016年学会工作再创佳绩

以上是学会2015年的主要工作。下面提出2016年学会工作重点,请各位常务理事一并审议,为学会未来工作方向提出建议。2016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学会优势特色,聚焦改革创新重点和难点,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力争学会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1. 巩固学会会员基础,加大学会会员服务力度

随着学会的发展和能力提升,我们逐渐认识到,当前我会会员数量与我国化学工作者的规模,与学会发展的需求已显著不相匹配,因此建议:将2016年定为中国化学会“会员年”,全力发展会员,显著扩大会员基础;着力开拓会员服务渠道、提升会员服务质量,提升学会对化学工作者的主动吸引力,提升会员的荣誉感;发动理事会、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凝聚智慧,共同发力,力争学会会员工作在2016年取得重大突破。秘书长班子要会同秘书处开展专项调研和研讨,形成切实方案,确保“会员年”的有效实施,取得预期成果。

  1. 全力做好30届学术年会各项工作

2016年第30届学术年会将在大连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都已启动。据了解,报名系统已开启短短几天就已收到几百名注册信息,这在以往各届都是没有的,说明我们的年会在全国化学工作者中的号召力在不断加强。学会要高度重视第30届年会的组织筹备工作,以“学术质量”为生命线,以“参会有收获”为目标,为全国化学工作者献上一场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服务更到位的学术盛宴,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1. 大力推进学会资源数字信息化

学会期刊集群平台现已完成初步搭建,2016年,学会将动员主办各期刊积极参与,拟在年会之前至少完成5-6本期刊的导入,利用年会契机进行集中宣传推广。新版奖励二级网站拟将分支机构设奖统一展示,提高学会奖励的整体性和显示度,扩大各项奖励的影响。以“会员库”为基础,梳理、规划、整合建立学会各级人才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更精准把握化学人才状况,更好为化学事业服务。

  1. 加强学会联动机制,实现工作成效增倍

进一步健全机制,强化理事的义务和学会事物参与度,拟定“理事考核制度”形成规范有序的专业管理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推动学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认真贯彻实施“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对分支机构提高要求,按照学会统一部署开展工作,使学会各项工作触角深的更长。通过设立区域会员服务等项目,发动各地方学会工作热情,促进地方学会与中国化学会联动、协同的工作机制。

  1. 紧握机遇,继续推动学会改革创新

2016年,是学会获本届“学会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的第二年,也是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的第二年。在2015年各项改革工作都取得显著效果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抓住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机遇,将学会改革创新工作做大做好。

各位常务理事,各位秘书长,我们必须非常敏锐的认识到,学会已然迎来发展的最佳时期。2015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群团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和一系列政策举措,学会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就在上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增强科技社团的自律功能”,支持科技社团组织开展学术活动、强化学会人才举荐和科技奖励功能、发挥科技社团第三方评估作用。作为中国科协实施学会能力提升的示范学会,我们一定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立足学会特点,把学会建设成有领域凝聚力、有学科引导力、有社会影响力、有国际话语权的现代科技社团。大家共同努力!

以上报告请各位常务理事审议。

春节将至,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大家一帆风顺、吉祥如意!

发布时间:2016/1/27

中国化学会秘书处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街2号
联系电话:+86-10-82449177
邮政编码:100190


传  真:+86-10-62568157
网  址:http://www.chemsoc.org.cn


个人会员:qiaoqinzhao@iccas.ac.cn
学术交流:cmdeng@iccas.ac.cn
国际事务:hanlidong@iccas.ac.cn
化学竞赛:wlbai@iccas.ac.cn


学术奖励:yuehe@iccas.ac.cn
期  刊:haolinxiao@iccas.ac.cn
单位会员:wangyr@iccas.ac.cn
产学研合作与促进:binjiao@iccas.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中国化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797号

门户网站、会员系统、会议系统 技术支持:深圳市学术科技有限公司 www.sz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