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中的苯甲酸不等于三聚氰胺-摘自北京青年报 2009年3月10日
——关于“中国乳制品检出苯甲酸”事件的科学事实
今年2月,国际专业期刊《食品管理》发表了一篇实事求是的学术论文“中国牛奶的苯甲酸评估”,连日以来,国内诸多媒体以“婴幼儿奶粉含苯甲酸大多超标”为题进行了大量报道,强调“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内的中国奶制品中大多检出了苯甲酸,对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值得关注”。
有鉴于此,在陈君石院士的领导下,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食品安全工作组的专家们对乳制品含有苯甲酸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资料收集和讨论。经过分析,专家达成一致看法,并提出以下观点:
一、部分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夸大事实和误导;
二、苯甲酸是天然存在于乳制品中的正常成分,不涉及安全问题;
三、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苯甲酸含量甚低,不会危害消费者,包括婴幼儿的健康。
为了帮助广大消费者从科学的视角了解乳制品与苯甲酸的相关情况,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详细的科学信息。
今年2月,国际专业期刊《食品管理》发表了一篇实事求是的学术论文“中国牛奶的苯甲酸评估”。然而,2月17日以来,国内诸多媒体以“婴幼儿奶粉含苯甲酸大多超标”为题进行了大量报道。还有媒体强调“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内的中国奶制品中大多检出了苯甲酸,对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值得关注”。这些说法都远远超出了原论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月20日,国内某网发表有些人士观点表示:“论文里显示,有些乳制品苯甲酸含量达到0.51至110毫克/千克,你可以算出来这相当于国标的3600多倍,这就意味着有人为添加的可能,也肯定会对人体有害。”
同日,上海某报以“三聚氰胺、OMP、苯甲酸中国牛奶之罪与罚”为题称:“苯甲酸也一再被强调对人体无害,但是科学检测的结果,或者顾客食用的结果,却是对成人可能危害较轻不易察觉,对婴幼儿伤害极大。而婴幼儿是乳制品特定的不可或缺的消费者。中国牛奶到底还能不能喝?”
这些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截至2月23日,凤凰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4%的被调查者认为“奶粉中苯甲酸对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将产生长期健康影响,值得关注”(总调查人数:6197)。数以百计的网上评论一致声讨中国乳制品安全性。在短短一周内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质疑中国乳制品安全的风暴。
现就该事件涉及的几个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食品安全工作组专家针对问题答疑
媒体报道是否准确、客观地介绍了《食品管理》发表的论文内容?
答:没有。这篇文章是广州市食品工业卫生检测所研究人员(戚平等)以英文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报道,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期间,研究人员从广州商店采集了142份乳制品,其中包括巴氏消毒乳、超高温灭菌乳、普通奶粉和婴幼儿配方乳粉。142份乳制品样本中有109份检出苯甲酸,媒体所强调的最高值为110毫克/千克的样本仅是31个普通乳粉样本中的1个,42个婴儿配方乳粉样本中有2个含量为88毫克/千克的样本。对照原文,有些媒体的报道与原文内容有根本的区别。
部分媒体称:“中国奶制品中大多检出了苯甲酸,其对婴幼儿的健康影响值得关注。”
答:原文所指的“特殊人群”是“体质敏感的人”,而非婴幼儿;这项研究的数据来源是广州市的142份乳制品样本,扩大到“中国奶制品”的说法没有事实根据。
部分媒体称:“检测结果含量那么高,说明有可能是人为添加。”
答:正相反,原文是:“检测的所有乳制品中,苯甲酸含量都不高,说明不是厂家人为添加。根据检测情况,中国乳制品的苯甲酸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
部分媒体引用错误的观点:某先生接受采访时称:“根据国标《含乳饮料》(GB/T21732-2008)要求,苯甲酸的指标不能超过标准0.03毫克/千克,论文里有些乳制品苯甲酸含量达到0.51至110毫克/千克,你可以算出来这相当于国标的3600多倍,这就意味着有人为添加的可能,也肯定会对人体有害。”
答:这存在错误的引用和错误的比较。首先,国标《含乳饮料》(GB/T21732-2008)中苯甲酸的限量值是0.03克/千克,不是0.03毫克/千克,一字之差,谬之千倍;其次,该标准是对含乳饮料中苯甲酸含量的质量标准(不涉及安全性),参照此标准评价论文所述乳粉中苯甲酸含量过高是错误的(理由详见下文)。
乳制品中为什么会检出苯甲酸?
答:牛乳中天然存在少量的苯甲酸。其机理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牛乳中天然存在的马尿酸会转化为苯甲酸,但生成量很低。因此,经过发酵的酸乳中苯甲酸含量高于一般液态乳。有研究表明,酸牛乳中马尿酸在乳酸菌作用下生成苯甲酸是不可逆的,马尿酸和苯甲酸的反应生成量为1比1。
世界卫生组织对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风险评估结果认为“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本身存在苯甲酸,可以认为苯甲酸是食品(包括牛乳)中的一种天然成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牛乳中天然存在着苯甲酸的含量可达到6毫克/千克,酸奶中可达到40毫克/千克,干酪中也可达到40毫克/千克。乳粉是将鲜牛乳干燥浓缩而制成的,其天然含量要更高些,以8.5比1比例估算,乳粉中苯甲酸的含量可达到50毫克/千克。另外,苯甲酸含量受地域、环境温度、储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种乳制品中的天然苯甲酸含量不一致,不大可能有一个恒定的量或范围。
国际上对苯甲酸的安全性如何评价?
答:首先,苯甲酸是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本身存在的成分。其次,苯甲酸盐是世界各国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国际权威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评价苯甲酸安全性的结论是:苯甲酸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值为0至5毫克/千克体重。相当于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每天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或一个体重为5千克的婴儿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5毫克。JECFA认为,对于所有制定了容许摄入量的添加剂,只要不超过这个每日容许摄入量,即使天天吃,吃一辈子,也是安全的。而且,这个每日容许摄入量适用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性别、年龄和肤色的人。基于这个每日容许摄入量,世界各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苯甲酸在各种食物中使用的最大使用标准,以保证消费者从膳食中摄入的苯甲酸不会超过每日容许摄入量。
美国FDA认为食品中苯甲酸不超过0.1%(即每千克食品中含有1000毫克苯甲酸)是安全的。欧盟报告现有暴露量下苯甲酸不具有致畸性,且认为没有进行人体实验的必要;ADI值同样定为0至5毫克/千克体重。
乳制品中天然生成的苯甲酸检出量会不会危害消费者健康(尤其是婴幼儿健康)?
答:不会。论文中检出的是牛乳中天然存在的苯甲酸,而不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苯甲酸盐。原文的解释是:“即使是食用苯甲酸含量最高的那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也不会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5毫克/每千克体重)。”更没有得出“可能对于婴幼儿有害”的结论。
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对乳制品中天然生成的苯甲酸有没有限量规定?
答: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没有对液态乳、配方乳粉和普通乳粉制定苯甲酸的限量值。如上所述,牛乳中天然存在的少量苯甲酸不足以造成健康危害;因此,没有必要制定限量值。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在部分食品中允许使用苯甲酸及苯甲酸盐作为防腐剂。有些果料酸乳由于所含果料添加苯甲酸作为防腐剂,而可能导致酸乳成品中苯甲酸含量高于其他乳制品,这符合添加剂的带入原则。此外,我国有两项国家食品质量标准对发酵乳品中的苯甲酸设定了限量,属于“理化指标”。
国外食品标准有没有对乳制品中天然生成苯甲酸的限量进行规定?
答:没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以及各国政府都没有为乳制品中的苯甲酸设定限量标准,因为他们不认为有安全问题。
■面对报道专家分析并得出结论
本次风波起源于在“牛乳、婴儿乳粉”中检出苯甲酸的一项研究。由于苯甲酸在牛乳、发酵乳中本身天然存在,而且又可以经过乳酸菌等发酵增高其天然含量,对乳粉中检出少量的苯甲酸不必过于担心,因其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的苯甲酸盐使用范围中包括饮料、糖果、调味料等。目前在乳制品中检测出的苯甲酸含量最高为110毫克/千克,远低于其作为防腐剂可使用的量(约1000毫克/千克)。因此,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苯甲酸与作为添加剂的苯甲酸盐完全是两码事。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苯甲酸量起不到防腐作用。特别是酸乳需要发酵,如果加入了防腐剂,发酵过程就无法正常进行。
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少量苯甲酸不存在安全性问题。按照国际专家组织推荐的ADI(0-5毫克/千克体重),即相当于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成人每天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是安全的,因此,即使有人吃到论文中苯甲酸检出量最高的普通乳粉(每千克含苯甲酸110毫克),则要每天吃2.7公斤的乳粉,才会超过300毫克这个安全值,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体重5千克的婴儿每天摄入25毫克苯甲酸是安全的,即使吃到论文中苯甲酸检出最高的婴儿乳粉(88毫克/千克),每天摄入不超过284克的乳粉也是安全的。
希望消费者在了解真相和科学事实后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这次风波又一次证明媒体对消费者的重要影响。媒体及时、客观、准确和科学的报道食品相关内容,是开展食品安全信息正常交流的关键因素。
发布时间:2009/11/29